一、孩子多吃反变瘦要警惕
案例:晨晨10岁了,在班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胖墩,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个小胖子,起初觉得胖乎乎的挺可爱的,家长也不在意。每天他的嘴巴几乎没停过,书包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吃饭时也只爱荤不食素,体重是年年大幅度增长,整个人肥得连乳房都发育了,上体育课就成了他的一大难题。可最近妈妈却发现他胃口越来越大了,老是嚷着饿,饮料也是一瓶接一瓶地往肚子里倒,但身材反而比以前消瘦了,精神状态也大不如从前,这可把家人给急坏了,于是带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晨晨得了糖尿病。全家都疑惑了:糖尿病?这不是中老年人才会有的“富贵病”么?怎么这种病魔也会依附在可爱的孩子身上呢?孩子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得了糖尿病应该怎么办?
儿童II型糖尿病呈上升趋势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12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为“预防糖尿病,保护我们的未来”,除了再次警示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提示着我们关注“未来”的另一层含义是---关注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身边的小胖墩越来越多了,而正是这些肥胖的因素,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了糖尿病,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威胁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慢性病之一,严重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相对中老年人来说,他们面临着出现更长病程及更早并发症的棘手问题。
儿童糖尿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I型糖尿病,一种是II型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孩子的几率更大一些。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损害,使患儿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而引起的,儿童糖尿病大部分以I型糖尿病为主。而II型糖尿病,目前对它的病因认识不足,认为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综合引起的复杂病,以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为主要病理特征,肥胖指数是II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II型糖尿病呈上升趋势。
“三多一少”,要警惕儿童II型糖尿病
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口渴多饮;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渐见乏力、消瘦,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维持机体活动,患者常常容易饥饿,需要大量进食。所以,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小孩出现“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的症状,尤其是有家族史、体重超标的小胖墩,要警惕II型糖尿病,及时带他到内分泌专科检查。
儿童糖尿病,危害不容小觑
糖尿病之所以被医生和世界卫生组织反复强调,是因为它有远期的危害性,而儿童糖尿病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它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高血糖是不容易识别的,可能是人倦怠一点,有些头晕,没有其他信号,但是如果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长期处于高水平,最容易受到损害的是微血管。微血管主要分布在我们人体的视网膜、肾脏、手脚末端血管等,因此,一旦长期高血糖以后,损伤了这些微血管,就会导致失明、肾衰竭,远端肢体因为供血不好而出现溃疡长期不愈,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微血管受到损害后,继而大血管也会受到损害,如果冠状血管出现硬化和堵塞,心脏供血功能丧失,就危险了,因此糖尿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可能会导致青壮年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
治疗儿童糖尿病,多驾马车并驾前驱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在治疗上有相似之处,但因儿童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上也有他独特的地方。
1、预防要从胎儿期开始。据报道,母亲在孕期合并有糖尿病或者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小孩,出现糖尿病的几率会高一些,因此,母亲在怀孕期间要做到合理膳食,加强孕期营养的管理。
2、饮食控制。合理饮食是糖尿病患儿稳定血糖和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一个基本措施。糖尿病患儿的血糖值比较容易波动,容易受生活习惯的影响,而贪吃、偏吃是大多数小孩子的天性,限制饮食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足够的营养来保证他们的生长需要,因此,这项治疗需要医生跟家长的密切配合,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平衡膳食计划,监督实施。指导家长在平时食物搭配中限制糖类、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严格控制饮食,切勿过饥、过饱,忌辛辣、油腻的食物,在循序渐进、合理控制饮食的前提下,也要保证提供足够的营养供小孩的生长发育需要。
3、血糖监测。指导家长对糖尿病儿童进行血糖监测,并记录下来,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4、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这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相应的胰岛素运用方案,再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注射,尽量避免注射部位皮肤组织萎缩,同时对家长进行低血糖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等。
5、 运动治疗。运动能增加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消耗热量、强化心血管功能、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儿童多好动,而且运动量常难以控制,因此家长应该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种有氧运动,注意运动要适量,切忌空腹运动和过量运动,以免诱发低血糖,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减肥计划。
二、抱姿不对小孩容易歪脖子
上周,老公偶然发现,女儿的脖子很明显地向左歪了。江晗以为是睡觉姿势不对造成的,特意纠正女儿的睡姿。但几天过去,还是没有改善,有朋友告诉她,丹丹可能得了斜颈,有可能是先天性颈椎发育障碍,她这才赶紧抱着女儿去西南医院看医生。
骨科医生检查后,发现丹丹并没有骨科方面的疾病,建议去眼科看看。结果令江晗大吃一惊:就是因为她长期抱着孩子看韩剧,喂奶时也在看,丹丹在妈妈的怀里,被电视的光影和声音吸引,也常歪着头看电视。长期歪着头看电视,眼睛已经有了斜视。即使不看电视,也习惯歪着头看物体。
孩子歪脖子可能是这些原因
弱视近视远视
斜视是造成儿童歪脖子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称之为代偿头位,又叫眼性斜颈,不能针对颈椎加以治疗。
汪辉解释到,正常人的两只眼睛是平行的,看见的物体可以聚在一个点上。如果孩子患有斜视,两只眼球一高一低,眼中的物体也会随之呈现一高一低两 个影像,临床上称之为复视。为了纠正复视,孩子不得不歪着脖子偏着头,但长期异常的头位也会使发育中的骨骼、面颊、脊柱随之发生异常,即便手术把斜视治好 了,也容易留下脸部不对称、颈椎侧弯、下颌骨发育畸形等后遗症。
儿童时期的很多眼部疾病原因都可以导致“歪脖子”,如严重的弱视、近视、远视,先天性上睑肌发育不全所致的“斜视”等,这叫“眼性斜颈”。还有一种“耳性斜颈”。儿童时期的有些原因可以导致一侧耳朵的听力下降,从而导致“歪脖子”症状,如单侧的先天性聋耳。
家长抱姿问题
应该明确婴儿的“斜颈”是习惯姿势还是疾病所致。前者的歪脖往往不是固定地朝向一侧,即孩子可以向两侧歪头,只是多 数时间是向某一侧歪。这种情况多见于小婴儿,与孩子在此发育阶段颈部的肌肉尚无力量控制头颈姿势及母亲怀抱婴儿的固定姿势有关。随着孩子的发育及母亲改变 抱孩子的习惯,情况会好转。
后者最常见的是肌性斜颈,与胎儿期宫内姿势及出生时产伤等因素有关。婴儿表现为固定地朝一侧歪头,不能纠正,反向活动受限,同侧颈部的肌肉可触及一个拇指盖儿大小的无痛性坚硬包块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牵拉物理治疗。
新妈妈要学会正确抱孩子
孩子在3个月之前基本上不应该竖着抱,但是当长大一些后,长期的横抱也会对孩子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长期不给孩子锻炼颈部肌肉的机会,会导致孩子直不起头,不会自己坐起来。
一般来说,在3个月以后孩子的颈部基本可以支撑头部的重量,但是在竖抱的时候也应该做好头颈部的支撑,可以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
平时可以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种姿势比较适合长时间抱着孩子。
家长不应该长时间抱着新生儿,婴儿的骨骼生长较快,如果长期抱在怀中,对孩子骨骼的正常成长极为不利。
孩子歪脖子 试试这些方法
哺乳时,孩子取患侧卧位;睡觉时调整卧位位置,使阳光或灯光照在病侧;发声和发光的玩具以及电视机等声音也要来自病侧;母亲坐着横抱孩子时要让病侧向上,通过抬头,训练颈部的肌肉。
还可以适当采用按摩疗法。使患儿仰卧,一手将患儿的头部托起,另一手用手指在肌肉挛缩处作按摩,每次10~15分钟,然后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10~20下。
本文来自儿童自闭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