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晚睡易醒多因患夜啼症
夜啼是指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为临床特点的一种病证,又名“惊啼”、“儿啼”,多见于婴幼儿。因小儿神志怯弱、魂魄易惊、脑髓未充,受惊吓后易致恐惧不安,常在夜深睡梦时出现惊踢、哭啼、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纳食不香等。本病预后良好,但如长期夜啼,则可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
本病诊断应除外小儿因发热、外伤、饥饿、尿布潮湿、夜间亮灯、睡眠习惯等因素引起的夜间啼哭,还要与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等因瘙痒而致的夜间啼哭相鉴别。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夜啼主要以脾寒、心热、惊骇、伤食等为常见发病原因。
脾寒 婴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若护理略有失意,阴寒内侵,脾寒乃生。夜属阴,阴盛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人夜腹痛而啼;脾寒的婴儿面色青白,口中气冷,四肢厥逆,曲腰而啼,哺乳吐泄,有的还有腹痛。
心热 或者乳母平日恣食肥甘,或者焦燥炙搏动火之事物,或者贪服生热之药,火伏热郁,积热上炎。心主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热邪相搏,正不胜邪,则邪热乘心,心属火恶热而致夜间烦躁啼哭;心热的婴儿面赤唇红,多泪急躁、遍身发热,小便短赤或口中气热,大便秘结。
惊骇 神气不足,心气怯弱,如有目触异物,耳闻异声,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常在梦中哭而作惊,故在夜间惊啼不寐;惊吓的婴儿面色无异常,全身无其它症状出现,大都因突然听到响声后出现夜啼,白天睡觉易惊易醒,喜紧围在大人怀中。
伤食 婴乳食不节,内伤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脾胃运化失司,乳食积滞,入夜而啼。伤乳伤食的婴儿面色正常,口气臭秽,腹痛胀满,厌食臭气濒作,昼夜不安、时时啼哭。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夜啼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般服药3天即可治愈。对于一般单纯的夜啼症,可用清心安神的治法,其处方为:蝉蜕、薄荷、炙甘草各5克,灯芯10根,大枣5枚,水煎取汁,分数次喂服。每日1剂。患儿如兼有饮食积滞,症见拒奶、腹胀、呕吐,吐出物有酸腐气味,治宜清心安神兼消食和胃,可用蝉蜕、薄荷各5克,槟榔、枳壳各3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灯芯10根,煎水喂服。如患儿面唇红,口舌烂,小便黄,治宜清心泻火,可用竹叶、木通、生地黄各5克。蝉蜕、莲子芯、甘草各3克,水煎取汁,分数次喂服,每日1剂。
针对部分患儿年幼不易喂食中药,我科采用婴儿推拿按摩方法治疗小儿夜啼取得效好疗效。简介如下:揉小天星穴,这是主穴。心热加清天河水;脾寒加三关穴;伤乳、伤食加摩腹;惊吓加总筋。
二、肚脐凸出原是脐疝
日前,家住番禺大石的王先生夫妇抱着1个月大的宝宝前来分院就诊,原来,宝宝脐带掉后不久顶端形成一个柔软的小球形凸起,最近这个小肉球感觉越来越大……
接诊的内儿科专家罗有同主任介绍说:该宝宝患的是脐疝。也称鼓肚脐、气肚脐。此病多发于出生后2周至3个月的婴儿。脐疝发病的原因是宝宝脐部肌肉未完全闭合,脐带脱落之后.脐带血管及胶样物质退化消失,脐部就成为一个薄弱的环口。当宝宝用力哭闹、便秘、咳嗽时因为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空气或部分肠管在高压状态下由薄弱的缺口向外膨出。
脐疝一般在平卧时可回缩,不引起疼痛。个别脐疝可因肠样内容物进入疝囊.不能轻易复位而发生疼痛。患有脐疝的孩子应尽量避免其哭闹、便秘、咳嗽等情况的出现,以致腹压增高,加重脐疝,影响脐环的愈合过程。
脐疝一般无需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脐部周围肌肉发育良好,在2岁以前就可以自行愈合。
本文来自儿童自闭症 |